欢迎访问

庄河一家三代人 74年苦寻烈士亲人

2021年10月18日 09:18:57 | 来源:老友头条号

  本报记者 阎华

   

  英雄捐躯赴国难,烈士忠魂归故土。74年前,家住庄河仙人洞镇夹皮沟的徐长秀告别妻子和三个儿女,毅然参军,从此杳无音信。74年后,最小的儿子徐维希坐着轮椅、带着子孙,终于在鞍山找到了父亲的墓碑。9月26日,77岁的徐维希老人从父亲的埋葬地点,带回一抔土返回了故乡,他老泪纵横:“爸爸,我们找你找得好苦啊,今年终于可以魂归故土了。”

   

  为寻祖先英雄冢,三代人苦寻74年

   

  9月26日八点半,鞍山市烈士山公园烈士纪念馆内,一行人颇为引人注目。其中,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身后几人推着他向写满烈士名字的墙壁走去。他们是烈士徐长秀的后代,来自庄河,为了找寻英雄冢,全家三代人已经苦苦寻找了74年。

  因脑梗只能坐轮椅出行的徐维希虽然行动不便,但还是从庄河来到鞍山,代表瘫痪在床的姐姐和已经去世的哥哥拜祭苦寻多年的父亲。1947年,32岁的徐长秀舍弃年幼的三个孩子,和同村的几个同龄人结伴参军,成为辽南独立1师3团的一名战士。临行前,徐长秀告别妻子和儿女时说了一句“解放全中国就回家”,可他再也没回来......几年后政府送来一张烈士证明,当时通信不畅,家人不知道徐长秀在何处牺牲,可徐长秀的妻子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丈夫的遗骸。转眼,徐家三个儿女长大了,徐家最小的儿子徐维希成为了一名教师,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父亲。每年寒暑假,他都要探访一些烈士陵园,但没有找到关于父亲的任何线索。在他的影响下,徐家第三代还有四人也当了老师,大家都在不停寻找烈士亲人的下落。

   

  幸得志愿者帮助,足以告慰后辈情

  今年4月,徐长秀的孙子徐海军在央视看到一则“志愿者杨宁为400多名烈士寻亲”的先进事迹的报道,于是给杨宁留言希望帮助找寻爷爷徐长秀,不久,杨宁回复徐海军“这个事包在我身上”。仅仅一个月之后,徐海军就接到杨宁的电话,告诉他爷爷埋骨之处找到了,就在鞍山烈士陵园。

  “哥哥已经去世了,姐姐瘫痪在床,我要代表他俩去看看老父亲。”得到喜讯的徐维希老人一定要坐着轮椅到鞍山,亲眼看看父亲的烈士陵墓。9月26日一早,徐维希老人和他的晚辈一起来到烈士纪念馆,果然在镌刻烈士名录的墙上找到了徐长秀的名字。

  “烈士陵园里,爷爷和500多名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安葬在合葬墓里,没有遗物,也没有照片,馆藏档案记载了爷爷牺牲时的一些情况:1948年2月,徐长秀在解放鞍山战争中不幸壮烈牺牲,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徐维希说。

  长在新中国的徐家子孙们可能无法理解为了解放鞍山从“凌晨6时开始深夜12时结束”的那场二·一九解放鞍山战役的惨烈,但从“没有寻找到任何烈士遗物”可见徐长秀牺牲的日子注定是一个血色的记忆。如今缅怀先辈不得不在凝固的纪念碑前、在文字间、在讲述中、在记忆的触摸中,去想象烈士牺牲时的情形。

  徐长秀的另一个孙子徐海辉说:“我全家都以为爷爷随队伍南下后牺牲了,根本不知道他就牺牲在鞍山,所以这么多年苦苦寻找未果。奶奶去世后,因为一直没有找到爷爷的遗骸也缺少相关的物件,所以爷爷的墓地一直都是影葬,这次多亏了鞍山志愿者杨宁的帮助,实现了这个家族多年的夙愿,我们在爷爷埋葬地点带了一抔土,带回家乡,土里埋有爷爷的英魂。”

   

  徐家后代无私捐款修桥建楼

  9月26日下午,庄河市仙人洞镇夹皮沟村村民代表整齐划一地站在村口,拉起横幅,手捧鲜花,一起迎接革命烈士徐长秀回家。在现场,夹皮沟村的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福有神情庄重,致以祭辞:“我们聚在这里,是为了怀念英烈,致敬英烈,家乡和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英烈的牺牲和奉献。”之后,赵福有书记带领全体村民代表深深地鞠上三躬,每一次鞠躬都代表着大家对烈士崇高的敬意。

  据夹皮沟村统计,夹皮沟村共有40余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烈士们牺牲后,国家和村里一直按照政策每年发放抚恤金,照顾烈士家属的生活。

  烈士虽已离去,但他们为国家舍小家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中,成为家族不可磨灭的印记。早在今年6月27日,夹皮沟村受到了洪水冲击,部分道路遭到损坏,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烈士的孙子徐海辉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想给村里做点贡献,尽自己所能回报家乡,造福家乡人民,于是无私捐赠6.5万元,帮助村里修缮桥梁,并捐赠一座门楼,助力家乡建设美丽家园。

  “青山绿水好家园,红色基因代代传。”正如徐长秀的孙子捐赠的那座门楼两边的对联,夹皮沟村将永远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将英雄的故事弘扬出去,把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