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文/本报记者徐虹 图/芬琪 再有十多天,就是农历壬寅虎年的春节,每逢春节,中国家庭都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各家各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以表达对新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兴的由衷祈愿。1月17日腊月十五这天下午,记者在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广电大楼咖啡厅见到了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楹联都市联盟主席、辽宁楹联城市联盟主席、大连市楹联家协会主席、第二届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东北地区唯一一名)获奖者王新波,聆听了他关于春联、关于楹联文化的独特体验和多年心得。 楹联启蒙·帮邻居忙贴对联 “1966年9月13日,9岁的我跟着父母到了庄河大营子镇。关于楹联文化的启蒙,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记忆将时空拉回到遥远的童年时光,王新波回忆:“当时在城里的家并没有贴过对联。到了农村,过年的时候,邻居用4分钱买来一张大红纸,裁剪好尺寸,让我帮着打理笔墨纸砚,大大的‘福’字和‘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大字就飘着墨香书写了出来。我慢慢才知道了,这就是对联,属于楹联文化。” 1977年,20岁的王新波考上了当时的大连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毕业之后当了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由此正式开始了与楹联为伴的日子。“大连市楹联家协会成立于1989年1月7日,于植元老先生是创会会长,我参加了当时的成立大会,一转眼33年过去了。1月13日,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还举行了迎新春座谈会,与会人员一起回顾了过去。楹联文化的魅力把我们这些老友和楹联爱好者凝聚在了一起。人生能有几个33年呢?”王新波说。 半生公益·让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惠及更多 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业余时间,王新波就发动全市楹联界写了许多有关扶残助残方面的楹联作品,与市残联共同举办过楹联大赛,开创了文化助残的公益新领域,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他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专长,经常义务指导楹联爱好者如何写好楹联,鼓励联友们参加征联比赛。对此,王新波的心得是:付出就是收获,大家一起进步。 “将对联书写张贴,或者镌刻制作悬挂到楹柱上,故称楹联。一般人们称对联,以楹联作为代表形式,故楹联也可以作为对联的代名词。因为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楹联有多种具体的称谓,如春联、喜联、门联、庙联、车联等等,样式极为丰富。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张贴春联,在文化的氛围中喜气洋洋迎接新的一年,所以,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王新波介绍,楹联是汉语言对句艺术、民俗文化、书法艺术与制作技艺四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四大要素缺一不可。楹联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形式,如果我们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做一对比就会发现,西方的文化景观除了少数受中国文化影响之外,很少会有楹联的,但是在中国旅游,只要是著名景观,往往有著名的楹联相伴。 “从古至今,每一副对联里都饱含创作者们传达的深厚思想内容。如宋代大儒朱熹就曾写下‘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的对联,意在表达其家国情怀。”王新波介绍。 安住当下·写联既训练逻辑思维也抒发内在情怀 2017年,王新波60周岁,他正式退休了,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推广中国楹联文化的公益事业中来。“在审美趣味上,楹联进入现代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多是以对对子来实现的。老友乐享康养生活的同时,日常也不妨多对一些对子,写联既训练逻辑思维,也利于抒发内在情怀。希望有更多老友愿意与我们大连市楹联家协会同行,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作为一名中国人,因为热爱楹联文化,我的生命得到了一份滋养,让我更加愿意反省、愿意思忖、愿意付出。我的不少楹联作品镌刻悬挂在辽宁铁岭、广西柳州等全国各地知名景点,是大家对我的努力的一份认可,对我也是一份鼓舞。”楹联做媒,近些年来,王新波曾主编出版了《当代海联集萃》、《中华教育楹联选》、《崛起的西海岸》、《光明》、《泉润联花缔鸿缘》等十多部著作。也曾经为近二十位联友出版的诗词楹联作品集题序或作跋。目前由其主编的《中国对联集成·大连卷》一书,近百万字的初稿已整理完毕……如今,王新波每一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和精彩。“新时代的作品‘和和顺顺千家乐;月月年年百姓福’‘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等,也都表达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祝愿。你看,现在央视春晚、各省市的拜年和表述,都有春联,楹联文化逐渐引人关注。让楹联走入千家万户,让楹联回归日常生活,是楹联文化传承的根本目标。一些高校也积极开展楹联研究与教育普及,如华东师范大学每年举行‘把春联带回家’的活动,前后近十年,书写楹联数千副;楹联文化的传承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普及与提高结合,是楹联传承的任务。没有提高就没有普及,没有提高的普及是低水平的普及。”如何不断提升楹联文化的新格局,也是王新波在践行推广楹联文化过程中不断进行的探索。[详情]
文/本报记者阎华 图由受访者提供 生肖轮流值岁,十二年一循环,虎年至,天干地支的轮盘转至2022农历壬寅年,88岁的国画大师刘相训几乎每天都伏案创作,潜心宁志,专门画虎,甚至达到了“虎”我两忘之境界。 投拜张大千入室弟子慕凌飞为师 虎是兽中之王,提到虎,人们每每谈虎色变,然而到了刘相训的笔下,虎却发生了妙趣横生的变化。 刘相训的老家是山东省烟台市,6岁随家人来到大连,青年时代他专攻版面艺术有成,是鲁迅美术学院(1958年由鲁迅艺术学院更名)第一届毕业生,大学三年级创作套色木刻《林海》《腊月十五》曾参加全国美展和出国版画巡回展。 嘉林藏俊鸟,名师出高徒。1981年秋,他在大连棒棰岛宾馆拜张大千的入室弟子、艺术大师慕凌飞先生为师,实现华丽转身,专心画虎,并以此活跃在画坛,在国内外举办了四十余次画展,好评如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千艺术研究院院长。 40余年来,刘相训将古今名家纤毫毕现的工笔技法和粗犷威猛的写意笔触兼收并蓄,将儿童的稚拙和成人的温柔融汇于小写意虎画的造型之中,给人以和谐天趣的美感。 刘相训笔下的老虎一改龇牙咧嘴、狰狞可憎的概念化形象,而被赋予了人情、人性。令人生畏的兽中之王,在刘相训的笔下妙趣横生。相互爱慕的老虎,在他笔下让人怦然心动;抖威长啸的老虎在他笔下令人振奋。因刘相训的虎画创意堪称一绝,他博得了一个响亮誉名——“虎侠”。 他与老虎休戚相关 刘相训研习虎画是痴迷的,他的家就安在毗邻大连森林动物园旁的小区内,这更为他观察公园里的老虎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师法自然,几十年来,刘相训从黑龙江的原始森林到海南岛的椰林,从辽南的千山到四川的峨眉山,崇山峻岭中,他获得了创作虎画的激情、新知和灵感。 为了观察老虎,他几乎跑遍全国所有有老虎的野生动物园。不但如此,他还深入到黑龙江“猫科动物培育饲养中心”体验老虎的生活。看老虎怎样举步抬足、弓腰转体;怎样进食饮水、睡觉打盹儿;怎样繁殖孕育、哺乳护仔;怎样起卧跑跳、怒吼咆哮……特别是小虎仔依偎在母亲怀抱调皮、撒娇的得意神情,感动着他、吸引着他废寝忘食。这里是虎的世界,48只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老虎,有他捕捉不尽的瞬间和千载难逢的镜头。 在同老虎生活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刘相训不仅进一步深切领悟了老虎的浩然正气和威武雄风,更感受了虎的亲情和灵性。老虎世界启迪着他的创作灵感,拓宽着他的创作视野。 “虎”我两忘,创造长卷“虎的世界” 刘相训对老虎充满深情:“老虎是我师,我是老虎友,画中的老虎是我,我是生活中的老虎。”年轻时,血气方刚,常画《雄风盖世》《猛气千秋》;知天命时,常画《全家福》《合家欢》;夫人患病时,常画《长相依》《同心同德》;夫人仙逝后,常画《妈妈就是家》《相伴一生》。为纪念恩师百年诞辰,他特地在北戴河用15个日夜精心创作了《百虎图》。 业内人士评价刘相训画出的虎,既具兽王固有的“三昧”——威武、叱咤、磅礴,又有虎的温柔亲和与妩媚。 “今年是虎年,我打算创作一组虎的世界长卷,将自己的人生悲苦、磨难、阅历、心胸融入其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营造出一个天地圆融、慈悲为怀,威震山岳、大气磅礴的水墨‘虎’世界。”这哪里是画虎,分明在写人,写自身……在刘相训的虎画作品中,记者分明读到了人格的自由、精神的解放。 [详情]
近日,在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广电中心的咖啡厅内,当大连市公安局67岁退休民警李朝森翻开凝结着自己多年心血的文集《收藏忠诚——警品收藏与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一幕幕只属于大连公安的往事浮现于书籍的扉页。如今,这位老民警也正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分享着自己的警界藏品故事,“警色迷人”的背后,是往事,更是忠诚;是初心,更是使命。 文/本报记者徐虹 图/芬琪 一个神秘的房间 装满有故事的“宝贝” “收藏忠诚,是我的警品收藏价值和意义,也是我这本书记录和展示的重点内容。”聊起为何把书名定为《收藏忠诚——警品收藏与鉴赏》,李朝森这样说。2000年起,因为职业的关系,李朝森开始收藏警品,小到纪念徽章,大到警用摩托。他说:“这些藏品能装几大卡车了。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不仅记录了大连这座城市的警史,更记录着许多警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那份忠诚。” 李朝森曾经在原大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楼的903房间工作过。在那栋大楼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李朝森当时是上班时间最早的那位,一般情况下他早晨7点就到了,夏天甚至6点就到,周六周日也习惯在办公室度过。“我喜欢在这里欣赏自己收藏的警品,整理拍摄的视频、照片和资料。” 鲜为人知的警察故事 一一记录于《收藏忠诚——警品收藏与鉴赏》 在长达15年的警品收藏生涯中,李朝森也整理出许多鲜为人知的警察故事,他把它们一一记录在《收藏忠诚——警品收藏与鉴赏》。“这些故事很多年轻警察都并不知道,他们看了书后很感兴趣,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更加热爱,更有使命感和荣誉感。” 李朝森感慨,自己都没想到,十多年里收藏的各种警品多达千余种。“它们是怎么来的,有一些我也记不清了,但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我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它们感动过我。能如此静心和持久地做着一件自己心仪的事,我很欣慰。” 抖音上分享“警色迷人” 让更多网友真正了解警察 为了与时俱进,虽然之前从未接触过自媒体,但李朝森还是尝试开了一个抖音号,到目前已发布了50多条有关警品藏品的作品。 “喜欢收藏警品、办过警品展览、出过收藏书籍,但之前从来没想过上网展示这些藏品。”2021年11月大连疫情期间,外出减少了,李朝森感觉自己有时间实现上抖音的想法,“2021年11月7日那天,我发了第一条抖音作品,到现在已经发了50多条抖音作品。老友上抖音,起初有一定困难。我自学编辑视频软件、文字编辑和音乐选配后,就开始试着发作品。”李朝森坦言,有的作品时间长度只有短短几十秒,他却要反复编辑好多遍。 每个人,其生命最大的课题和挑战永远不是能力,而是心态。李朝森告诉记者,有时,自己费力编辑好的作品,只有几个人点赞,他也会扫兴,甚至失去信心,最终,是良好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第一个月,我每天坚持发一条作品。慢慢地,粉丝多了,播放量大了,点赞的小红心也多了。现在,我已经有了3000多粉丝,每条作品的点赞量基本都是200以上。其中一条内容是传呼机的‘安讯传呼台’作品,播放量是3.6万,点赞量七百多,出乎我的预料,也给了我很大鼓舞。” 分享就是成长。如今,李朝森作品的抖音播放量有10万多。“也就是说,有10万多人次看过我收藏的警品,这真是我没想到的。网友和粉丝们的点赞和评论,大家的肯定、鼓励,互不相识的粉丝们的留言,是我坚持的动力。” 刚刚过去的2022年1月10日,李朝森昔日的战友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中国人民警察节”,感谢李朝森和战友们所奉献的忠诚,同时也为每一位公安民警送上平安的祝福。[详情]